历史上,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曾经是危害极为严重的**共患传染病。解放后,布鲁氏菌病的防制得到高度重视,被列为二类法定传染病。从我国不同年代家畜布病***状态分析,在50~60年代家畜***布病明显高于70~80年代,自70年代后逐年下降,80年代末期已下降到有史以来的比较低点,90年代初其平均***率除羊外,牛和猪都达到我国规定的控制标准。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始于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重视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人畜布鲁氏菌病调查。然后是60、70年代对高危人群和家畜进行疫苗防制,发病率明显下降,取得了***效果。
布鲁氏菌属主要包括6个种19个血清型,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生物型1~3、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生物型1~9、猪种布鲁氏菌(B.suis)生物型1~5,绵羊种布鲁氏菌(B.ovis),犬种布鲁氏菌(B.Canis)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neotomae)。20世纪90年代,人们陆续从海洋动物海豹、海豚、小鲸鱼、鲸鱼及水獭中分离到了第7种生物型的布鲁氏菌,并证明从海洋动物中分离得到的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与上述6种布鲁氏菌不同,是一种新生物型布鲁氏菌,虽然目前这种生物型布鲁氏菌还没有得到正式命名,但已经被普遍认可。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该信息的来源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友情提醒: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上当受骗。